10月2日,西京学院商学院数字商务系主任丁爱芹、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系主任倪恒,以及专任教师刘芫、唐树艺一行赴府谷县聚金邦农产品开发公司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探讨高校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

走进企业:探访黄河岸边的“红产业”
在公司负责人刘子贤的带领下,调研团首先参观了企业展厅。刘子贤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要产品及获得的荣誉。

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海红果研发与深加工的企业。企业累计投资7800万元,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榆林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刘子贤介绍,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共建“海红果研发中心”,已取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发的“府州红”系列产品多次在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获“后稷奖”,海红果白兰地、利口酒等产品还在国际赛事中屡获金奖。

创业初心:把“黄河红果”做成致富产业
在交流中,刘子贤谈到自己创业的初心。他表示,海红果是赐予府谷这片黄土地的“自然宝藏”,含钙量居所有水果之首,还富含黄酮类、白藜芦醇等抗氧化物质,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和市场潜力。

“我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这种果子,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产业。”刘子贤说。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企业+基地+果农”的合作模式,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形成稳定的供应体系,带动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深入车间:见证“红果”酿酒与循环利用
在生产车间,调研团现场观摩了海红果的清洗、压榨、发酵、蒸馏等工序。流水线上,一颗颗鲜红的果实被加工成果酒、果汁、白兰地等系列产品。

刘子贤介绍,企业自主攻克了海红果酿酒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不仅要把酒酿好,更要让整个果子都物尽其用。”他指着一旁的设备介绍说,“榨汁后的果渣经过处理,可制成轻储饲料,实现了循环利用。”

该模式使得企业既实现了产业链的拓展,又达成了绿色生产的目标,成为黄河流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范例。
座谈交流:共谋品牌传播与校企合作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企业负责人开展了座谈交流。刘子贤基于多年创业经验,分享了企业在品牌建设以及网络营销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与相关思考。他指出,企业正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期望通过与高校开展合作,引入新媒体传播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理念,提升“府州红”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西京学院调研团依托专业优势,在品牌形象塑造、电商运营、短视频营销等领域提出了合作建议。双方经沟通,初步达成共识,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推进深度校企合作,共同探寻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此次调研活动让师生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创新与创业精神在促进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活动不仅加深了师生对产学研融合重要性的认识,更为学院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调研中发现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为学院未来开展产教融合项目、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同时也为学院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 唐树艺 刘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