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导师+校内导师+项目现场“三堂会审”,西京学院商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9名准毕业生,其论文选题在“实战答辩”环节一次性通过审核。
“摄像头下的代码,才是我们专业最亮的星辰!”9月24日上午,海康威视西安雪亮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技术部会议室掌声响起。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系主任倪恒带领校内导师团一行3人,专程前往探望正在此处接受订单培养的9名2026届实习生,并与企业导师开展面对面“开题”工作,促使毕业论文“源于项目之中”。

把课堂搬进“城市天眼”机房
“雪亮工程每天产生大量视频流,你们的毕业论文成果能否使数据更具安全性与高效性?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系倪恒一开口便紧扣细节。汪杨同学现场打开自己正在调试的《安防设备库存管理系统》并进行演示,赢得现场导师团的认可。
“论文并非单纯撰写而成,而是通过实践探索得出。”教研室主任徐萍称,此次将“开题答辩”移至项目一线,旨在让学生于真实数据、真实场景以及真实需求的环境中完成学业的“最后一公里”冲刺。
“一票否决”严把关
在后续开展的“联合开题”环节,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采用“双导师一票否决”制:若选题脱离实际应用,则不予通过;若数据无法落地,则不予通过;若不具备雪亮工程推广价值,则不予通过!最终,9名同学的论文题目均顺利通过审核。其中,李欣垚的《数据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由于指标可量化、数据易采集,被企业导师评定为“具备落地条件,经修改完善后可作为部门内部评估参考”。

“企业导师+项目案例”双轮驱动
据了解,大数据系与海康威视共同建设的“雪亮订单班”已开办三年,累计向该企业输送68名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倪恒表示:“当学生的论文选题与千万级摄像头应用场景紧密关联时,他们的毕业简历将极具竞争力。”他还透露,下一步,学院计划将“企业现场开题”这一模式推广至其他订单班,力求使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都能紧密结合实际项目,在代码编写与数据分析中体现研究成果。

“论文里的0.01%误报,放到街上就是100%的隐患,你们得较真到底。”——校内导师倪恒
“你们的代码,将守护西安的夜。”——校内导师徐萍
论文数据指标再细0.1分,后台告警就能早1分钟,安全底线是靠一行行权重拉起来的。——企业导师白艳
“等系统上线,我要把论文致谢写在监控大屏上,让全城见证!”——学生汪杨
图/徐萍